中山市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简介

 

    中山市人民医院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开设床位1250张,有37个临床科室,74个专科门诊。2007年医院年门诊诊疗人次217万余人次,年出院病人达5.05万余人次。医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设备,如磁共振机、超高速多螺旋CT、ECT仪等。2000年初,中山市人民医院以人才牵动,科教兴院为目标,走科技路,根据医院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制定了"六三一"工程,大力发展微创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重症治疗科、眼科医疗中心、口腔医疗中心、生殖医学科研中心以及医院信息网、院前院后急救网、社区服务网和肿瘤研究所,全力打造技术品牌。中山市人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人事部正式批准,成为全国第一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被省卫生厅评为广东省医学特色专科立项专科;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奖等。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山市人民医院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进入了国内领先行列,数字化医院全面运作。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社会共公领域信息化示范单位;2004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被信息产业部授予“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优秀项目”;2007年获得卫生部“数字化医院试点示范单位”和再次被评为广东省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示范单位。
    从医生的角度看信息化的实现免去了许多手工书写的重复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资源的共享打破了传统医院普遍存在的“科室壁垒”,病人所有医疗信息全部在线,满足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查询要求,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工作,促进了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医院医疗基础理论和科研技术的发展。从医院综合绩效评估体系的数据可以看出病人因为就诊时间的缩短、一站式服务、不需排长队交费、取药、等检查报告,满意度大大提高。医务人员热情的提高、服务意识的加强,以及各处分布的候诊指引/LED电子显示/触摸屏查询系统,改善了就诊环境,真正使病人感到看医生不是一件烦琐劳顿的事情,而是享受医疗的全方位服务。社区医疗系统更将温暖的触角伸入每个老百姓的家庭。“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医患关系更为融洽,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在市民心中树立了现代化医院形象和概念,有效的降低了医疗总费用,同时也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医院的“三长一短”现象。与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实施前相比,医院诊疗人次、收治病人数、医院手术人次等都有明显的增长。
    中山市人民医院数字化运作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首先最直接的是无纸化、无胶片化、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资源浪费(如定影剂、显影剂的采购,重复拍片、各种纸质表格的印刷等)等带来的运行成本节约达400万元。其次每年因病人就诊时间的缩短和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创造的人力资源时间价值约7500万元。
    数字化医院的运作和工作流程的再造还蕴含着巨大的管理效益。通过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结构功能上形成了从医疗、服务到管理的立体纵深网络。医院的各类信息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建立了完备的基础数据库,保存完整的就诊信息,不但实时在线为临床医疗服务,同时可实时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临床工作做出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评估,为医院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另外结合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工作人员观念上的转变,充分发挥、体现其主观能动性,员工素质大大提高,这种对人力资源潜力的挖掘将推动医院临床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医疗专科发展方向多元化道路的拓宽。
    迄今已有北京、广东、湖南、上海、黑龙江、四川、新疆、湖北等各省市自治区四百余家医院前来参观,反响非常热烈。中山市人民医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成立“数字化医院研究所”,以便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探讨数字化医院的含义,建立区域性的医学数据中心,扩大成果的覆盖范围。已有50余篇有关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论文在全国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介绍经验。

医生工作站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系统
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的临床应用
医学实验室全自动检测流水线
    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教授(左)实地考察我院信息化建设进程。
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左二)亲临我院视察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卫生厅厅长姚志彬亲临我院视察。
    2005年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赵小凡司长考察我院
参观交流络绎不绝
 
 
GDHIMA.CN
  
粤ICP备05083429号 Copyright © 2007广东省医院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TEL:020-36654265    E-mail:gdhima@gdhima.cn